利益点是什么意思,产品利益点?
伴读中国史 第一卷 史记 世家篇
133:没有共同利益时,巧妙利用同理心,也能建立同盟!
内容涉及原著卷目:《魏世家》

与人合作或者结盟,基础一般是寻求共同利益。
然而,有时候,的确没有共同利益,但又希望对方和自己保持一致立场甚至帮助自己,那应该怎么办呢?
我们试图用下面这个小故事,来回答这个问题。
战国时期的魏国,在魏安釐王时,有一位大臣叫做范痤(读起来有点像“犯错”,不太吉利)。
他曾经官至魏国相国,后来退休在家。每天吃着火锅唱着歌,也算逍遥自在。

可是,人生不如意,十有八九。
范痤为相之时,对赵国很不友好,赵王对此怀恨在心。看到范痤退休了,就想报复——范痤在位时受宠,报复难度大;如今退休了,也许魏王会卸磨杀驴——给魏王点好处,引诱魏王除掉范痤。赵王的算盘就是这么打的。
赵王给魏安釐王带了个话——您为我杀了范痤,赵国就献给魏国七十里土地。
这个诱惑对魏王来讲,确实不小——杀掉一个退休赋闲的人,不费一兵一卒一毛钱粮饷,就得到七十里土地,同时我还不用再给他发退休金了,一举两得,何乐而不为呢?

大家不要把君主都想成重情重义的,在那个礼崩乐坏的时代,仁义道德,只有在需要的时候才拿出来装点门面。况且魏安釐王也不是那种重情重义的明君。
于是魏安釐王就动手了——派兵围了范痤的家。
范痤并没有坐以待毙,但他知道跑是跑不出去的——宅院已经被围得水泄不通了。
于是他爬到屋顶,跟前来抓捕他的人谈判。

范痤并没有说那些老套的话——比如,你杀了我,坏了你的名声,寒了天下士人的心,就没人愿意跟随你了。他知道说这些没用,他是给魏安釐王做过相国的人,太了解安釐王的为人了,这一套根本行不通。
范痤是怎么谈的呢?
他跟前来抓捕的人说:“我建议,先别杀我。如果现在杀掉我,赵王反悔了,不给城池怎么办呢?——反正我死了,赵王反悔我也活不回来,咱们不是亏了吗?稳妥起见,赵王割了地,咱们接收完再杀我。”

抓捕范痤的人就把这话,原封不动告诉了魏安釐王,魏王一听有道理,于是就让军队暂时撤兵。当然,为了防止范痤跑掉,还是有人随时监视居所。
范痤得以喘息。
他给当时魏国权臣信陵君写了一封信——当然,送信方式肯定是避过了监视居所的耳目,那个时代,盯人没那么严谨。
其实,范痤和信陵君没什么交情,甚至还有竞争关系——范痤以前做相国,和信陵君经常意见不合。哪怕现在退休了,难保哪天魏王想起范痤,又重用了,届时和信陵君还是直接竞争。

所以说,范痤想说服信陵君帮他,靠构建共同利益,是做不到的。
此时的信陵君,听闻昔日政敌就要被杀死换土地了,心里是偷笑的。
那么,范痤用什么方法来说服信陵君帮忙呢?
我们把这封信的内容公开,答案就出来了。
范痤在信中对信陵君说:“君上明鉴——我曾是魏国相国,为魏国鞠躬尽瘁,一切以魏国利益为重。也正因此而得罪了赵国。眼下,赵国想用割地给魏国的方式,取我人头。能为魏国牟利,我死不足惜。可是,风气一开,大王尝到甜头后,有朝一日,怨恨您的国家也用这个套路来贿赂我王而杀您。届时,您可能也就步我后尘了。何去何从,请君上三思。”
这封信中,范痤一句求救的话也没说。但却激发了信陵君强烈的同理心——他产生了兔死狐悲之感。

于是,他立即去说服魏王,放弃“这笔交易”,范痤因此得救。
至于信陵君怎么说服的,史书没有记载。不过,以他的才智,总有办法。
【简评】
同理心,和换位思考,有相似之处,也有区别。

换位思考,不一定是具有同理心,重点在于站在对方的立场上——也许你和对方的立场是矛盾的,求同存异,找到共同利益点。
而同理心,重点在于找到相似之处,引发共鸣,甚至共振,最终实现以一致立场结成事实上的同盟关系。

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://cgpxr.com/5415.html